摘要:本文以陕煤集团铜川玉华矿的铁路智能装车系统为案例,探讨了基于激光雷达、机器视觉与动态控制算法的智能装车技术如何解决传统装车模式中的效率、精度与安全问题。文章将重点剖析高精度感知与动态自适应调节两大核心技术模块的实现机制与工程效益。
1. 引言:从经验依赖到感知驱动的装车范式变革

传统铁路散货装车作业高度依赖操作人员的经验,存在效率低下、偏载风险高、劳动强度大及环境污染严重等系统性痛点。本文所论述的智能装车系统,通过构建一个由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核心AI决策与高精度执行机构组成的闭环控制系统,实现了从“人控”到“智控”的范式转变。该系统在玉华矿的应用数据显示,其单节车厢装车时间≤55秒,综合效率提升80%,准确率稳定在98%以上。
2. 核心技术聚焦:高精度感知与动态自适应调节

本系统的技术基石在于其强大的环境感知能力与基于感知数据的实时控制能力。该技术集群的构成与工作机制如下:
高精度智能感知层
感知层是系统实现无人化作业的“眼睛”,其技术实现超越了传统传感器的局限。
激光雷达三维建模与点云处理:系统顶部的激光雷达阵列在空车进入时即对其进行高速旋转扫描,生成高密度的点云数据。通过对点云数据进行实时配准与三维重构,系统能够精准识别车厢的长、宽、高、残留物料体积以及端侧墙的精确位置。经实测,该模型对车厢形态的还原误差稳定控制在5-10厘米范围内,为后续的精准布料提供了可靠的空间基准。

基于深度学习的车号/车型识别:系统采用高清工业相机采集车厢图像,并导入经过海量数据集(涵盖不同光照、天气、污损条件)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进行推理。该模型不仅能准确识别车号,规避人工抄录错误,还能对车型进行精细分类,自动调用预设的该车型最佳装车参数。
动态自适应控制层
控制层是系统的“大脑”,它接收感知层的实时数据流,并据此驱动执行机构,形成感知-决策-执行的瞬时闭环。
偏载与流量实时调控算法:此为系统的核心算法。激光雷达在装车过程中持续扫描物料堆形,并将数据与理想模型进行比对。一旦检测到物料分布不均的趋势(即潜在偏载),控制算法会立即计算修正量,动态调整双侧溜槽的摆动角度与振动给料机的频率,实现毫米级精度的落料点修正。该机制确保了车辆两侧承重均衡,将超偏载合格率提升至100%,从根本上消除了因偏载导致的行车安全隐患。

速度自适应补偿机制:针对列车在装车过程中的蠕行速度波动,系统通过编码器实时获取机车牵引速度。控制算法以此作为前馈信号,同步调节给料机速率与溜槽移动速度,确保物料轨迹与车厢移动完美匹配,实现“料随车动”,杜绝了因速度不匹配导致的撒料或装车不满现象。
3. 系统集成与协同效能
所述的核心技术模块并非孤立运行,而是深度集成于一个统一的物联网架构中。输送系统、计量装置、除尘系统及轨道移动式装车机在中央控制器的调度下协同作业,支持1500-3000吨/小时的装载能力。同时,系统集成的数字孪生平台,为上述复杂技术流程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监控界面,允许工程师在虚拟空间中实时洞察并优化整个物理系统。
4. 应用成效与未来展望

在玉华矿的实践中,火车装车楼自动装车系统使得一列60节车厢的列车装车时间从2.5小时缩短至40分钟。更重要的是,它通过精准控制实现了“巧装满载”,减少了物料损耗和设备空耗,带来了显著的经济与环保效益。
未来,技术演进将集中于多模态感知融合、装车策略强化学习以及跨作业流程的智能调度。例如,集成毫米波雷达与视觉传感器以提升极端天气下的感知鲁棒性;利用深度强化学习模型,使系统能自主进化装车策略,持续提升效率与精度。
